他随手抄起笔墨,在纸上写下了“未尽之约”四个字:“那我就收下了,不过江娘子,你得在这上面按个指印,要不然这条子,到时拿来,你不认了怎么办。”
“哪会。”江知味跑去拿印泥,“搞得这么严肃认真,好似你我签了什么书契似的。”
吐槽归吐槽,她老老实实把指印按了,递给沈寻:“喏,郎君拿好。可不要丢了,凭条才能兑现哦。”
沈寻仔细地把墨汁晾干,才折好,揣进怀中。
*
食肆里的几人都知道,店里多了一只会说人话的八哥鸟。没上工之际,薛莹就坐在它跟前,用稻草杆戳它的小肚子玩,把翠嘴烦得叽喳乱叫:“莫戳,莫戳。”
连后头来的秦兵士,都被一人一鸟玩闹的情形逗笑。
抱着身子跑进食肆,秦兵士进店便被烤得足足的炭火暖到,撒了手,伸着脖子寻找江知味的所在。
薛虎见过他,那身衣裳太显眼,同他道:“掌柜的在后院,这会子不忙,可要帮客人叫一叫?”
秦兵士摆手说不用,自个儿掀了写着“灶房重地、闲人勿进”的帘子,探头就喊:“江娘子,在哪儿呢,找你做生意来了。”
江知味正在杀鱼,明晃晃的刀具在手中一甩,刷刷几下,鱼片就拆得薄透,整整齐齐地码在盘中。杀完后,回头冲他一笑:“秦大哥,今日来得早。什么生意啊,快说说。”
“你看你,说到赚钱就起劲儿。”
后院和大堂两个温度,秦兵士被冷风一吹,抱着胳膊打了个哆嗦:“这天儿真冷啊,出门就是冻手冻脚的。江娘子,我是想跟你商量个事,你看这事能不能行。”
江知味洗净了手,专注地听。
“我们兄弟几个,昨儿个吃了你这儿的快食,都觉得挺不错的。这大冷天的,偏偏还是正月里,巡街的活计一刻都不能落,就怕哪处堆了杂物起了火。这午食吧,吃得就敷衍,成日揣点儿糜饼带着,又冷又干噎。”
“但天天到店里吃,没那个时间,不大现实。我是想问,这快食能不能外送?这天气,要能吃口热乎的,我那帮兄弟,保准谢天谢地感恩戴德。”
江知味一听就来了兴致,果然是送上门的生意,不做白不做么:“当然可以啊,你们想吃,天南海北地我都送。不过最好给个固定的地点,我这食肆还小,人手不够,太远了跑不开,还望见谅。”
“那是,总不能耽搁店里开门做的生意。我们兄弟几个,昨儿个回去就商量了,就我们五个人,两荤两素的套餐,每日送到旧宋门,有人到点接头。”
江知味转头拿了个小册子记下:“口味上,有没有什么特殊要求?”
秦兵士嘿嘿一笑:“没有,就想每份菜里多打点汤水,好蘸炊饼泡饭吃。”
“那好说。”江知味在一行小字后面多记了“汤多”二字。
秦兵士往那册子上一瞥,密密麻麻的,在他们兄弟五人的快食外送上面,已经记了好几位需要外送的客人了。
一时间不免以相熟之人的身份,操起了老妈子的心:“江娘子,这么多客人,你送得过来吗?”
“送不过来。”江知味实话实说,“不过甭操心,很快就能送得过来了。”
第60章腊味煲仔饭
开业前三日过,薛莹正盘点近来店内的营收时,李二狗带着一帮闲汉朋友,按照与江知味约定好的时间,风风火火地来了。
这三日,多亏了王婶家男人吴用,每天帮食肆跑跑外送,暂时解决了店里人手不够的问题。
可眼看外卖单子越来越多,从桥头王家到汴河畔李家,需要派送的地点分散不说,时辰还扎堆,都在午食和晡食的那个点。
除非吴用有三头六臂,否则短时间内,还真难趁热把餐食都送完。
短时间内,想把这外卖做大做强还挺难。她把李二狗连带着那帮朋友们都叫来,也是为了这事。
她想组建一支外卖团队,虽然送外卖这行当,在宋朝已经不算稀奇了。但大多是由食店内的伙计跑腿,或者由食客自个儿,花点小钱,雇个闲汉跑腿。
而专送外卖的“正规军”,这时候还没有。
江知味就是瞅准了这个机会,跟李二狗他们表达了自个儿的想法:先从周边跑腿送起,等到时候食肆经营得更好些,再给他们一人配一辆驴车,可以往更远的地方去。
至于酬劳,就按计件制来,一份套餐她这头给三文,食客那头再自讨腰包两文,多送多得,不破坏他们行内原本的规矩。
但也有个要求,就是上工期间,得以知味食肆的外送单子为重,不能吃着碗里看着锅里,搞什么几头兼顾,把她家外送的口碑搞砸。
这话一说出来,有人欢喜有人愁。
欢喜的是李二狗,因为近来江暖和江晓都在知味食肆里待着,美其名曰给二姐姐打下手,实际更多的是吃吃喝喝玩玩,还有个年纪大眼神不大好的婶子负责带他们。
要是他帮店里跑外送,那羊仔和虎妞,显然也就在食店里安顿下来了,他可以多挣钱,少操心,双赢的事儿。
犯愁的也不少。有那么三五位,因为担心每天送餐的餐量不稳,舍不下大酒楼食客们找闲汉时给的赏钱,摇摇头,就先行离开了。
江知味轻点了一遍人数。留下来的闲汉,包括李二狗,包括吴用,一共六个人,每人划分了固定区域,送知味食肆方圆一里的餐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