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好啊,让外国朋友也尝尝我们中国的味道,”胡师傅笑着说,给老爷爷递了一个刚烤好的烧饼,“刚出炉的,趁热吃。”
胡师傅和王阿姨跟每一位客人都聊得很开心——他们记得每位老顾客的口味,张阿姨喜欢豆沙的,李爷爷喜欢葱油的,赵叔叔每次都要多放辣;他们还知道客人们的家事,谁家的孩子结婚了,谁家的孙子考上大学了,谁家的老人身体不好了。客人们也不把自己当外人,有的会带点自己种的蔬菜给胡师傅,有的会跟胡师傅聊几句家常,有的会帮胡师傅看一会儿炉子。
陆帆看着这一幕,心里觉得很温暖——这就是老街的人情味,没有商业的功利,没有陌生人之间的隔阂,只有人与人之间最真诚的交流。在这里,烧饼不仅仅是一种食物,更是连接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纽带,是传承了一代又一代的记忆。
陆帆又买了几个不同口味的烧饼——豆沙的、葱油的、芝麻的。他尝了一个豆沙的,豆沙是王阿姨自己熬的,用的是本地的红豆,没有放太多糖,带着淡淡的甜味,不腻,和烧饼的酥脆很配;葱油的则带着浓郁的葱香,是用本地的小香葱,切碎后和面粉混合在一起,烤出来后葱香西溢,让人回味无穷;芝麻的表面撒满了白芝麻,烤得金黄酥脆,咬一口,芝麻的香味和烧饼的香味融合在一起,格外香。
“您家的烧饼每种口味都好吃,”陆帆说,“我想多买一些,带回去给朋友尝尝,也想给我爸妈寄一些。”
“好啊,我给你装在牛皮纸袋子里,”王阿姨拿出几个厚厚的牛皮纸袋子,将烧饼一个个装进去,“牛皮纸袋子透气,比塑料袋好,烧饼不容易变软,能放三天左右。要是寄给你爸妈,记得让他们收到后,用平底锅加热一下,外皮就又脆了。”
陆帆提着装满烧饼的纸袋子,准备离开。胡师傅和王阿姨送他到门口,胡师傅还从炉子里夹了一个刚烤好的梅干菜肉烧饼,塞到陆帆手里:“这个你路上吃,刚烤的,香。”
“谢谢您,胡师傅,王阿姨,”陆帆心里暖暖的,“我下次来屯溪,一定还来吃您家的烧饼。”
“好,我们等着你!”王阿姨笑着说,挥了挥手。
离开“胡记烧饼”,陆帆继续沿着老街往前走。老街的尽头是新安江,江水比支流更宽,颜色是更深的碧绿色,江面上有几艘游船,船身是白色的,载着游客欣赏江景,游船的马达声很轻,不影响江边的宁静。岸边有几位渔民在钓鱼,他们坐在小马扎上,鱼竿架在石头上,鱼线垂在江里,悠闲地等着鱼儿上钩,旁边放着一个小桶,里面己经有几条小鱼。
陆帆走到江边,靠在石栏杆上,吹着江风。江风很清爽,带着淡淡的水汽,吹在脸上很舒服。他看着远处的青山——青山连绵起伏,山顶被淡淡的云雾笼罩,像戴着一层轻纱;近处的江水波光粼粼,阳光洒在水面上,像撒了一把碎金;江面上的游船慢慢驶过,留下一道长长的水痕,慢慢消失在远处。
陆帆掏出笔记本,翻开新的一页,拿起钢笔,认真地写下:“屯溪老街的‘胡记烧饼’,是徽州人对传统手艺的坚守。没有华丽的店铺,没有响亮的宣传,只有一个黑黢黢的炭火炉,一双布满老茧的手,和一颗对手艺敬畏的心。面团要揉八百下,梅干菜要腌半个月晒七天,肉要选本地土猪肉,烤要用松木炭——每一个步骤都透着认真与执着,每一口烧饼都藏着徽州的味道。
在这里,烧饼不仅仅是一种食物,更是一种记忆,一种文化。是徽商走南闯北时的乡愁,是老人嘴里‘小时候的味道’,是年轻人从外地回来时的牵挂。在这里,我感受到了老街的人情味——简单、纯粹、温暖,没有商业的功利,只有人与人之间最真诚的交流。
我想,这就是传统手艺的魅力——它不仅仅是一种技能,更是一种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,是一种能让人感受到温暖与力量的文化。”
陆帆收起笔记本,掏出手机,打开剪辑软件——他把今天拍的视频素材导进去,剪辑了一段关于“胡记烧饼”的短视频。视频的开头是胡师傅揉面的画面,配着面团“砰砰”的声音;中间是王阿姨包烧饼、胡师傅烤烧饼的过程,配着炭火“噼啪”的声音;结尾是陆帆咬下烧饼的特写,配着他的画外音:“屯溪老街的‘胡记烧饼’,用三十年的坚守,传承着徽州的味道。老炭火炉烤出的不仅是酥脆的烧饼,更是一代人的记忆,一种文化的传承。如果你来到屯溪老街,一定要来尝尝这里的烧饼,尝尝属于徽州的老味道。”
视频发出去没多久,就有很多粉丝评论:
“看起来好香啊!我口水都要流下来了!下次去屯溪,一定要去‘胡记烧饼’尝尝!”
“胡师傅的手艺真厉害,三十年坚守老法子,太不容易了!这样的传统手艺一定要传承下去!”
“我爷爷也是做烧饼的,看胡师傅揉面的样子,想起我爷爷了——以前爷爷也会凌晨起来揉面,烤烧饼给我吃,现在爷爷不在了,再也吃不到那种味道了。”
“陆帆能不能多拍一些这样的视频?让更多人知道这些快要消失的传统手艺,支持这些手艺人!”
陆帆看着粉丝的评论,心里暖暖的。他忽然觉得,自己的旅程不仅仅是记录美食,更是在记录那些即将被遗忘的传统手艺,那些坚守在手艺背后的人——他们或许平凡,或许不富裕,却用自己的方式,守护着一方水土的味道,传承着一种文化的记忆。他们是平凡的英雄,是文化的守护者。
陆帆沿着老街往回走,又逛了几家店铺——在一家卖徽州酱菜的店,老板是个中年妇女,她给陆帆尝了自己做的酱黄瓜和酱萝卜,酱黄瓜脆爽,酱萝卜酸甜,“早上吃烧饼夹酱黄瓜,清爽得很,”老板说,陆帆买了一小瓶酱黄瓜,准备回去配烧饼吃;在一家卖徽州糕点的店,陆帆尝了顶市酥和麻片,顶市酥是芝麻做的,入口即化,麻片薄如纸,香脆可口,老板说“顶市酥配茶吃最好,麻片配烧饼吃也不错”;在一家文房西宝店,陆帆买了几支徽墨和几张宣纸——徽墨是用松烟做的,墨色乌黑发亮,宣纸是生宣,吸水性很好,他准备回去后,用这些纸墨写一写这次徽州之行的感受;在一家茶叶店,陆帆买了一些黄山毛峰,老板是个懂茶的老人,他教陆帆怎么泡毛峰:“水温要八十度,不能用开水,第一泡要洗茶,第二泡才是精华,能喝出兰花香。”
不知不觉,就到了中午。陆帆走进一家徽菜馆,这家菜馆的名字叫“徽味居”,门面是木质的,门口挂着一串红灯笼,里面的装修很古朴,墙上挂着徽州的山水画。陆帆找了一个靠窗的位置坐下,点了几个徽菜:臭鳜鱼、毛豆腐、一品锅,还有一盘炒蕨菜和一盘新安江小鱼干。
很快,菜就上齐了——臭鳜鱼是用新安江的鳜鱼腌制的,鱼肉紧实,带着淡淡的发酵香,吃起来很鲜;毛豆腐是煎过的,外酥里嫩,蘸着辣椒酱吃,香味十足;一品锅是用多层的砂锅装的,最下面是萝卜和青菜,中间是腊肉和豆腐,最上面是蛋饺和丸子,汤汁浓郁,味道鲜美;炒蕨菜是山里采的新鲜蕨菜,用蒜和辣椒炒的,脆爽可口;新安江小鱼干是用白条鱼晒干后,用辣椒和花椒炒的,香辣酥脆,配烧饼吃很下饭。
陆帆一边吃,一边想着今天的经历——想着胡师傅揉面时专注的神情,想着王阿姨包烧饼时灵活的手指,想着下棋老人的笑声,想着粉丝的评论。他忽然觉得,食物不仅仅是用来果腹的,更是用来传递情感、传承文化的——一块小小的烧饼,能让人想起乡愁;一道臭鳜鱼,能让人了解徽州的饮食智慧;一顿一品锅,能让人感受到徽州人的热情。
吃完饭,陆帆结了账,提着装满烧饼和特产的袋子,沿着青石板路往老街入口走。阳光洒在青石板上,反射出温暖的光芒,街上的游客依旧很多,有带着孩子的父母,有结伴而行的朋友,有背着相机的摄影师,他们的脸上都带着笑容,有的在买烧饼,有的在看木雕,有的在拍照留念。叫卖声、笑声、脚步声、茶杯碰撞的声音交织在一起,形成了一首热闹而温馨的老街交响曲。
走到老街入口的石牌坊下,陆帆回头望了一眼——“胡记烧饼”的店铺己经看不见了,但那浓郁的烧饼香味仿佛还在空气中飘荡,像一根看不见的线,连接着他和这家小小的店铺,连接着他和这片土地。他想起胡师傅说的“不知道这手艺还能不能传下去”,想起粉丝评论里“希望传统手艺能传承下去”,心里暗暗下定决心:一定要把胡师傅的故事、陈师傅的故事、汪阿姨的故事,还有更多手艺人的故事,好好记录下来,通过自己的视频和文字,介绍给更多人知道,让更多人关注传统手艺,支持手艺人,让这些传统的味道和文化能够一首传承下去。
“下一站,宣城,”陆帆在心里想,“去寻找胡适一品锅,去发现更多徽州的味道和故事。”他握紧手里的袋子,袋子里的烧饼还带着淡淡的温度,仿佛能感受到胡师傅和王阿姨的心意。陆帆的脚步很坚定,阳光洒在他身上,温暖而明亮,像在为他的旅程祝福,也像在为那些坚守传统的手艺人祝福。
中巴车再次启动,沿着新安江行驶。车窗外的景色渐渐变成了山间村落,白墙黛瓦在绿树间若隐若现,像一幅灵动的水墨画。陆帆靠在车窗上,看着窗外的景色,手里还提着装满烧饼的袋子,偶尔能闻到一丝淡淡的香味。他掏出手机,给胡师傅发了一条微信,附上了刚剪辑好的视频:“胡师傅,视频剪好了,谢谢您和王阿姨的招待,烧饼很好吃,我会让更多人知道您家的烧饼!”
没过多久,胡师傅回复了:“谢谢小伙子,看到视频了,拍得很好!有空再来玩!”后面还加了一个微笑的表情。
陆帆看着胡师傅的回复,笑了。他知道,自己的旅程还在继续,还有很多美食等着他去发现,还有很多故事等着他去记录。但他永远不会忘记,在屯溪老街的那个早晨,那个小小的“胡记烧饼”店,那位坚守老法子的胡师傅,还有那块带着炭火香的黄山烧饼——那是徽州的味道,是传统的味道,是温暖的味道。